★2020年大洼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12月26日在盘锦市大洼区第十八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盘锦市大洼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 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区人民,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主动化解债务和历史问题,担当奋进,务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预计2019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5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1.8亿元,同比增长2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7.2亿元,同比下降12.7%;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6亿元,同比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3.7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7300元,同比增长7.5%;“三保”支出有效保障。呈现出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一)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果。全面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区建设,争取奖补资金4.87亿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9.4亿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2019中国·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在我区成功举办,实现乡村振兴规划理念、产业建设和发展模式集成输出;“互联网+认养农业”成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创新项目。大力实施南河沿排灌站等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56万亩,锦垦、每日、天禹等品牌享誉省内外。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3家;光合蟹业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盘锦大米、河蟹两大产业联盟的支撑作用、牵动作用、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发放惠农补贴1.64亿元,争取农户贴息贷款5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工业经济实现新提升。进一步加强经济区、项目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壮大,成为全区产业发展龙头,兴瑞球业、润通电极、昌德新材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开工建设;恒润家具、嘉碳新材料、禹王无纺布等产品成功抢占国际市场。东风帅乡工业园蓬驰利石化轻芳烃、龙宇石化高级溶剂油等亿元以上项目竣工调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兴、新立、清水、唐家、大洼等镇街工业集聚区稳健发展。加快扶强做大存量企业,全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1家,“规升巨”企业1家。
现代服务业迈出新步伐。全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会展经济、节会经济、月光经济持续升温,全年发展楼宇经济15.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企业参展面积50余万平方米,叁亩田大米、远航手工船等特色产品成为“辽宁礼物”。全面铺开“旅游+”模式,注重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新增国家3A级景区6家;红海滩湿地科学馆、北旅田园晋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大堡子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功举办插秧节、开海节等文旅活动,温泉游、冰雪游、民宿游、采摘游、研学游深受欢迎。全年共接待游客303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15.9亿元。
(二)突出投资拉动作用,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年走出去140余次,邀请香港健坤、上海紫江等150余家企业来区考察商洽。华润雪花啤酒产业园、新农利合农产品物流基地等38个在谈项目进展顺利;德国威固玻璃、荣发环保设备等22个项目签约注册;异强科技新材料、恒斌包装制品等10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全年引进飞地项目7个。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0.4亿元,同比增长26.8%,有效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项目建设提速推进。对154个重点项目实行“链长制+项目管家”服务,102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万鑫富利重包装膜、鼎兴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众吉科技、帝诚建材、冲伟佳业等一批续建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物流基地、爱美瑞复合肥、临港创业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竣工运营。提前谋划2020年政府类投资项目,积极对上包装项目争取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接替。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积极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全年新增企业729家、“个转企”141家、个体工商户3546家。鼎信商学院、荣兴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明显,扶持创业带头人80人。注重科技创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院士工作站1家,转化科技成果9项。
(三)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2.75亿元。农垦改革迈入新阶段,资源盘活壮大,农垦集团注册资本金由1亿元增至81亿元;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成功运营,“四资”联动初见成效,农垦效益有效提升。
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事业单位深度融合、运转高效。积极承接辽河油田“三供一业”,资产移交和利用工作有序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增“多证合一”企业729家,办理“证照分离”业务1817笔;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有效应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度全面推行;19名营商环境监督员正式上岗;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试行多部门联合辅导项目手续办理机制,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升。
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全面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顺利完成教师“区管校聘”工作。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建设效果明显,减轻患者药费负担950万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惠及于民,47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全部建成,石庙子村等特色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四)突出城乡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建设更加精致。坚持高标准修改完善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东湖公馆、公园里等高品质小区开工建设;完成城区排水站提标改造;盘锦百公里绿道大洼段投入使用;新增绿植41.9万株;新建改建路灯2294盏;新建4个镇级公交中转站、3个村级公交服务站、299个公交站亭投入使用,维修农村道路36.7公里,全域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全国领先;“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收到实效。
城乡管理更加精细。坚持用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加强城市管理,重拳治违治脏治乱,建筑市场、流动商贩、露天烧烤有效整治,实现常抓常态长效。规范机动车停放秩序,修建两处停车场,停车难问题有效缓解。城乡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管理网格达到1056个,全年处理事件4万余件。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我区《美丽乡村网格化管理与服务规范》等3项规范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全面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等环保问题,大力排查整治违建别墅。完成辽河热力、亿居热力升级改造;全面取缔露天和敞开式汽修喷涂作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跻身全国粪污综合处理示范县行列。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试运行,田家、新兴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实施“河长制”,加强河道治理,三级河长巡河4714次,解决问题591个,拆除河道违法建筑211处。“厕所革命”逐步铺开,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五)突出民生福祉投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劳务派遣企业达到11家,新增就业76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9%。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为7910名残疾人免费投保意外伤害和家庭财产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696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199.7万元。全力解决不动产登记、棚改户回迁等历史问题,为弘仁、湖畔等小区居民办理了不动产登记手续;2007户棚改户签约上楼;为932名农民工解决欠薪1243万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再攀新高,高考本科上线率85%,大洼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落成开学,新建6所公办幼儿园。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免费为全区适宜人员体检,11个镇街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技术评估。不断提高退役军人服务水平,双拥共建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国热情;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3个,新增非遗项目39项;西安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个,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安保任务。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等13项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强化“五级书记抓信访”和领导包案,积极化解省交办信访案件175件,化解率98.3%。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
(六)突出政府自身建设,执政能力全面提升
坚持从严治政。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整改落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810余件。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八项规定,持续整治“四风”,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坚决维护区委权威,保证区委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强化政府投资类项目预决算审核,审减节约资金1.1亿元,项目预算较上年压减20%。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自觉接受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承办市、区人大代表建议60件、政协委员提案80件,办理率、答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运行。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清理,审计工作进一步强化。依法管理土地,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有序推进,理顺涉土涉建项目手续34个,政企行为方式依法依规逐步规范。
坚持高效施政。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件、会议均精简40%以上。坚持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工作。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8890政务服务平台办结合理诉求5700件,综合成绩名列全市第一。
统计、档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防震减灾、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一心、同舟共济,保持了攻坚奋进、迎难而上的政治定力,凝聚了干事创业、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破解了“三保”支出、债务化解、信访稳定等多个难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善于突破的斗志和豪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取决于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发展定位不够精准,与全市重点产业衔接不畅,缺少重大项目支撑,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转型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压力较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三是“放管服”改革仍需深入,支持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营商环境还需优化;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尚有短板,优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供给与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差距;五是政府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还需提升,部分干部存在畏难思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行政能力亟待提高,精神状态还需提振。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2020年工作意义特别重大。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融入“一带五基地”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构建“一个中心区、五个产业区”发展新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更加注重空间、产业、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更加注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锚定目标、凝心聚力、担当作为、砥砺前行,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把大洼建设成为盘锦高质量发展的隆起带、城乡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三保”支出保障更加有力;各类风险防控更加有效;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各位代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我们保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奋力赶超的战略定力,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回应期盼的责任意识,鼓足对外招、对上争、拼命干的工作干劲,弘扬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的奋斗精神,秉承自强不息、不甘人后、雷厉风行的战斗激情,我们就一定能够突破困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新期盼。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聚力抓招商、上项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夯实产业园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临港经济开发区在全市“前港—中区—后城”配套产业区的战略地位和省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主动融入全省“飞地经济”和辽东湾新区发展,主动承接全省优质项目,主动接受辽东湾重大石化产业辐射,加快推进石化配套、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做贡献,把临港工业产业区打造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新引擎;整合汇美建材市场、盘锦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二手车交易中心,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做好博览会后半篇文章,积极筹办好2020中国·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农村创新创业的先导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把好精细化、绿色化“方向盘”,促进东风帅乡工业园吸纳域内外成长型石化项目,重点发展油品储运、燃料油精细加工和石油贸易;发挥新立小微企业创业园存量土地、区位交通、标准厂房等优势,凸显项目“孵化器”作用,吸引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清水、新兴、新于等镇街项目集聚区建设,做大存量,吸引增量,推动镇街产业错位发展、各具特色。
强化精准招商引资。深化“6个了解”,力争在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招才引智上实现新突破。抢抓辽河储气库群建设、国家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建设、辽宁打造“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机遇,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围绕石化配套、装备制造,特别是围绕辽东湾新区石化产业等重大项目配套服务精准发力,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优扩群;制定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和重点项目扶持政策,扩大“双招双引”成果,形成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力争全年引进签约注册项目21个以上,实际到位内资20亿元以上。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逐步实现项目向园区集聚,集中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政策,积极开展“走基层、破难题、抓攻坚、促发展”活动,强化“链长制+项目管家”服务,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大力推进福尔特肥料全产业链基地、黄金带船用燃料油生产基地及北方船用燃料油交易平台、华润雪花啤酒搬迁扩产、联谊仓储物流基地、明峰污染防治、禾沃秸秆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催生项目、实施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深化合资合作嫁接项目,促进转型发展。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133.7亿元。
(二)聚力调结构、补短板,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狠抓工业转型发展。以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大洼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高新技术驱动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企业发展,加快改造升级“老字号”;依托光合蟹业、每日集团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创新技改项目,深度开发“原字号”;以新材料、生物科技、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进工业产品迈向中高端。采取减税降费、协调融资、人才招引等综合措施,扶持存量企业做大做强。整合于楼、红村、东风等油地资源,加快油地深度融合发展,承接油田产业转移,拉长做精石油产业链,盘活、增值移交至我区的油田“三供一业”资源资产,激活油地融合产业区。
狠抓农业高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工业化理念、项目化思维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推进西安、唐家、清水、王家为代表的生态特色品牌农业发展,全面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区。以阿里云“ET农业大脑”等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全面完成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持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防汛除涝工作。以盘锦大米、河蟹两大产业联盟和农业龙头企业为支撑,建立“联盟+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盘锦大米、河蟹、碱地农产品等品牌价值,实现价值提升、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办好插秧节、开海节、采摘节等农旅活动,让农业农村有噱头、有玩头,农民有赚头、有奔头。
狠抓服务业优质发展。以提速、提质、提效为手段,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以鹤吉商圈、汇美市场、昆仑商厦等一批城市社交生活中心为依托,加快推进大洼和田家“双城商圈”提档升级,活跃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假日经济、月光经济,有效拓展繁荣商贸服务产业区。大力促进“旅游+”融合发展,推进赵圈河、二界沟、王家、田庄台、新立、西安、唐家等特色景区承载地的休闲游、研学游基地建设,加快完善休闲旅游产业区。优化整合辽河古渡、渔雁民俗、稻作农垦以及红海滩湿地科学馆、绿水湾、1948开心农场、北旅田园、七彩庄园等文旅资源,做大红海温泉、沁温泉等温泉旅游品牌,打造集湿地科普、康养度假、乡村休闲、研学游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湿地田园型全域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2.5%以上。
(三)聚力抓改革、促开放,有效激发转型发展新活力
深层次推进重点改革。深化农业农村和农垦改革,盘活农垦资源,加快“四资”联动,推进大洼农垦管理集团化、品牌产权化、质量高端化、价值市场化;全面推进国有农场职工住房及用地使用权转让,开展农村住房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引贤下乡”,吸引城市人口向乡村集聚,实现乡村土地等资产资源效益最大化。多措并举,鼓励扶持壮大村级经济。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作用,提升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区和镇街财政体系,强化财税监管,严格执行预算,做到增收节支,实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持续深化教育、养老、医疗、人才等领域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和企业。
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推进“一网一门一次”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力度,让营商环境更优化,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持续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当好“店小二”,勇做“急郎中”,尽力解决企业困难,促进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加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发布营商环境“红黑榜”,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切实提高8890政务服务平台事项办理效率和质量。
宽领域扩大开放合作。深化临港经济开发区与辽东湾新区、盘锦港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大洼与辽东湾新区、兴隆台区等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配套集群、优势互补。发挥盘锦与无锡合作优势,吸纳无锡在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做大存量企业等方面的好机制好经验好做法。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公共事业投资体系。抢抓国家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政策机遇,认真包装项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
(四)聚力强建管、优环境,全力打造城乡新形象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污染防治工作,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施工现场和运输车辆扬尘防控监管,继续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强化土地资源监管,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水资源管理,清水河、驾掌寺河、新开河等重点河流整治见成效,田家、新兴、新于、清水等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具备运行条件,市场化运营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全面完成改厕任务,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让田园城市更加温馨靓丽,让美丽乡村更加生态宜居。
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高水平编制好大洼城市中心区规划,加快城市商圈、公共空间、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大洼城市中心区文明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实施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城区二级提水泵站改造;提升城市绿道建设水平;加快于楼、红村地区综合开发建设;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青年路、芳草路、春江街等公路建设前期工作;改造农村公路73.9公里。
全面加强城乡管理。用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强化城乡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视频全覆盖、重点点位监控无死角。加强小区物业标准化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实施“路长制”,提高公路养护水平。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后期养护与管理,引导群众共建共管共享美丽乡村。
(五)聚力惠民生、解民忧,全面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元化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职业教育,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文体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倡导农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把人才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发展好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提高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水平。加大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和政策兜底力度,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
多领域做实做好民生实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财力向民生集中、政策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努力做好以下民生实事:一是全面提升行政审批中心综合服务功能,让企业、群众办理行政事项只进一扇门、不多跑一次;二是把低保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5%以上,提高6类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标准,让低收入群体弱有所扶;三是新建公办幼儿园投入运营,每个镇街必须至少办好1所公办幼儿园,让孩子们幼有所育;四是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内部厕所和学校操场全部开放,设立环卫工人驿站,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共资源红利;五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统筹,加强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治,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争创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让百姓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六是开展“治欠保支”攻坚行动,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让务工人员劳有所得;七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全部投入使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八是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全覆盖,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九是扶持、救助残疾人1000人以上,让残疾人群体残有所依;十是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让创业者、就业者有本领、有技能。
多举措狠抓社会综合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做到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水平建设平安大洼。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大违法惩戒力度,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和法律“六进”,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强化落实“五级书记抓信访”和信访包保责任制,推进信访矛盾攻坚常态化,保持社会持续稳定。
(六)聚力编规划、绘蓝图,科学引领大洼“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是2020年的一项重大任务。准确把握机遇和优势,主动衔接国家和省、市规划,坚持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立足区情编制“十四五”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凝聚上下各方智慧力量,视野要宽、眼光要远、方向要明、布局要清、支撑要实、保障要稳,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融合性、系统性和操作性,认真谋划支撑大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清晰制定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从现在到“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大洼城市中心区,加快拓展商贸服务产业区、做强临港工业产业区、激活油地融合产业区、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区、完善休闲旅游产业区,把大洼建设成经济繁荣与生态文明协调融合、都市风貌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全民共享的现代化新城。
(七)聚力重实干、勇担当,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加快大洼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我们要加快建设学习创新、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廉洁高效、为民务实的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强化政治建设,树牢 “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服从区委领导,全力执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力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提高政府组成人员的政治站位、政治担当和政治自觉。
勤奋学习强本领。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健全制度规范学、创新方法实践学,通过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思想深度,提高公务人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履职能力,做到干一行、学一行、专一行、成一业,人人争当行家里手,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谋划、善抓落实的能力。
依法行政促公平。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接受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对政府重大决策实行合法性审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用政府的依法行政推动企业依法经营、群众学法守法。
持之以恒转作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更多精力用在抓落实上,确保定下的事干一件成一件,形成问题是非讲原则、工作好坏讲标准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真正沉到工作一线、靠在项目一线、干在发展一线,做到事必躬亲、精益求精、雷厉风行、锲而不舍,注重统筹,严于较真,推动工作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从严治政树清风。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增强责任意识,守住为政底线,不越制度红线,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财力监管,以良好政风带民风,让勤政廉政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
各位代表!面对发展的召唤,我们责任在肩,唯有义无反顾、直面挑战、创新实干;面对人民的期待,我们使命重大,唯有如履薄冰、恪尽职守、团结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敢于知重负重,勇于担当作为,善于创新突破,勠力同心,苦干实干,为推进大洼高质量发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按名词在报告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三保:指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指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由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评定。
3.中国好粮油:实施“好粮油”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将以“粮头食尾”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粮食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4.月光经济:指从当日18时到次日6时发生的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又称夜间经济。
5.飞地经济: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6.四资:指资源、资产、资本、资金。
7.三供一业:指国企(含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的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操作异常复杂的一项管理工作。
8.放管服: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9.多证合一:指证照整合改革,目的是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以后,不再有后面多种审批,迅速达到预定可以生产经营的状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10.证照分离:指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审批的改革,实现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需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11.区管校聘: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区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区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12.“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指2019-2020年,全省规划建成1000个美丽示范村,实现“美丽宜居”;建成1万个整洁村,达到“万村整洁”的目标任务。
13.河长制:指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14.厕所革命: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15.“七五”普法: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通知指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16.“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
17.四风: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18.“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
19.互联网+政务服务:指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20.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1.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2.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3.一带五基地:指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24.五大区域:指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沈抚新区和县域经济。
25.一个中心区、五个产业区:指大洼城市中心区、商务服务产业区、临港工业产业区、油地融合产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区、休闲旅游产业区。
26.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7.前港—中区—后城:园区开发模式,核心在于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配套城市功能开发,实现港、产、城联动,将政府、企业和各类资源协同起来,成为城市或区域转型升级的战略安排与路径选项。
28.6个了解:指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政策、了解产业,了解金融、了解技术。市委书记***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提出。
29.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0.双招双引: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31.ET农业大脑:2018年6月,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发布了“ET农业大脑”,即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形成农业大数据中心,在云上对数据进行清洗、核算和挖掘分析,形成结果来指导生产,以手机端应用为田间工程师提供便利。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精准预测,指导农业精细化生产管理,实现增产增收增值。
32.引贤下乡:盘锦市从2018年7月份开始实施“引贤下乡”工程,充分利用宜居乡村建设成果和乡村闲置民房资源,打造精品民宿,以“红滩绿苇、稻乡汤宿”的特色风光和优质服务吸引人才来乡村定居创业。
33.一网一门一次:以整合促便捷,打造全国一个平台、一张网、一个库,核心是整合各级部门分散的政务数据和服务资源;以集成提效能,强调百姓便捷和政府资源优化配置;以创新促精简,从政务服务的应用场景出发创新技术方法和数据共享机制,精简优化政务流程;以共享筑根基,坚持“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把碎片化、分散化、区域化的数据联通起来,夯实政务服务的资源根基。
34.路长制:指路段管理人员在路长的统一领导下,对责任路段的公路(含隧道、桥梁)、附属设施、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实施全面综合管理的制度。按照行政区域与公路行政等级,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
35.6类特殊困难群体:指低保家庭中的7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低保家庭中的重(特)大疾病患者,低保家庭中的一、二级残疾人,低保家庭中的三、四级残疾人,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低保家庭中的接受全日制大学本科(含)以下非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
36.法律“六进”:指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37.双随机、一公开: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主办单位:大洼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10003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901302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102000041号
联系电话:0427-35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