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img.png

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9号--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10-30 浏览次数:1041

卢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经我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提高了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目标考核中。首先,创新基层文化建设理念。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其次,加大政府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

二、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按照各级政府要求,文化事业投入要达到年财政收入的1%。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镇级财政有计划地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文化专项资金,确保每年各项文化专项资金足额用于文化建设。并且积极引进社会资金,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基础,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渠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区财政每年安排公共文化专项经费用于文化建设支出。2016年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出75万元,其中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配置设备支出25万元。2016年文化体育与传媒专项资金210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建设支出。

三、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大洼区现有综合文化站16个,有文化广场144个,有文艺骨干625人、民间艺人291人、民间文化带头人314人、文艺团队254支、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46个、各类艺术基地23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1家、区级19家)。省级民间艺人3名,文化能人74名,各类文学艺术骨干3000名。实现了“一镇(街)一站一广场”、“一村一室一广场”的目标。目前有省级文化先进乡镇9家,省级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6家;有省级文化先进村(社区)12个;有省级文化艺术基地2个。先后获得过“全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文化阵地、辽宁省“七个一百”基层群众文化创建工作典型、省级文化示范广场、优秀特色文化阵地等荣誉称号。

(一)提高文化站的服务效能

现各街镇综合文化站有专兼职人员52人,文化站组织健全,配备了文化站长、文化专干、图书管理员及电影放映员。文化站总面积9837平方米,有对外开放的书刊阅览阵地,藏书总量为75500册,每周开放不少于56小时,有展示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的临街画廊,全年几大节日均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年开展活动261次。都有各种门类的文化艺术骨干队伍,有组织、有活动,形成了本地区文化特色。文化站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健全,能充分利用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村镇文化、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农闲季节在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室组织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开展各类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活动,每年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二是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文艺活动,切实做到平时文化活动不断,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不少,切实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开展经常性读书、娱乐活动。图书室和多功能厅每天为群众开放,保证群众有学习的地方,娱乐的去处。四是开展广场文体活动。现各镇街144个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广场舞表演。五是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各镇街以文艺团体、小剧团、秧歌队为重点,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各种文艺表演活动等,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围绕新农村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以文化站为依托,以镇村文化站室为平台,组织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站、团委、妇联等单位部门开展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班,增强了群众文化知识和致富增收本领,使文化站、镇村文化站室成为了文化娱乐、科技普及、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的中心。

(二)提升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利用率

大洼区行政村和社区数量为140个,文化室数量90平米以上为33个,90平米以下为108个,共有141个,有文化管理员133名,村级文化广场数量800平米以上111个,800平米以下35个共有146个,经常性活动团队189个,年活动次数7154次,年参与活动人次265716次。各个村屯利用民间的文艺团体,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真正体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公益性、普及性,群众教育面达70%。

(三)文化广场建设迈向标准化

多年来,我局始终把文化广场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年初对各镇街(村)、(社区)的文化广场建设进行细致的规划,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到目前为止,实现了“一镇(街)一站一广场”“一村一室一广场”的目标,并逐步沿着广场面积标准化,设施建设配套化,人员管理一流化的目标迈进。按照省、市要求每个镇街建设3000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活动的文化广场,每个村(社区)建设至少600平方米能容纳300人活动的文化广场的目标已经实现,全区144个文化广场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镇街每年都投入一部分资金完善文化广场建设,在广场上安装路灯、座椅、橱窗、健身器材、篮球架等,硬化路面进行亮化美化。制定了《广场健身器材管理和维修办法》、《域内广场使用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居民正常、有序、安全的开展活动,为广大居民和健身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娱乐、活动的场所。镇、街(村)广场群众文化活动遍布镇(村)各个角落。特别是结合各大节日和我区的三大品牌活动,镇(村)级文化广场演出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四、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面向基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水乡之韵”广场文化、“情满水乡”诗歌咏诵、“美在大洼”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等城乡群众文化的“三大品牌”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年,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经常化、体系化程度明显提高。每年以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为重点,开展 “传递书香”读书活动、“文化惠民”电影放映活动、“文化暖心”关爱特殊群体活动、“欢乐节日”爱我大洼活动、“传承文明”创城服务活动等大型群众公益文化活动20余项。区、镇街两级每年送戏下乡进基层70多场次。全年电影下乡播放1800场。各镇街充分利用所有文化阵地,发挥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民间文艺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作用,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加,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性和参与性

五、文化建设载体不断创新

充分利用全区每年开展的插秧节、稻草节、啤酒节、碱地柿子采摘节等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稻田慢行系统和行走中的稻田博物馆,充分宣传了盘锦农耕、稻作、湿地文化,并借活动之时大力推广田庄台小吃、上口子高跷、地秧歌等非遗项目。制定了《大洼区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方案》,加快促进和扩大全区文化消费。积极组织开展“印象辽河口”主题插秧节、国际稻草艺术节、举办了中德(盘锦大洼)国际啤酒文化节等大型文旅行业盛会、举办了大洼区首届惠民文化消费节活动,消费节期间开展了紫澜门温泉文化节、路路通汽车文化节、戏迷辅导培训、送电影送书下乡等各类惠民文化消费活动15项。在二界沟“渔雁小镇”举办了“中国·盘锦第四届开海节、举办了红海滩“插秧节”大型情景系列主题活动。

六、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我区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和保护,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27项,区级42项。共有文物4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9处、市级32处。2019年将继续开展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组织相关企业及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上口子高跷秧歌、新开龙凤花轿、苇艺草编、剪纸、芦苇画等30多个项目参加了全国各地的艺术节、插秧节和文化节展演活动,为我区历史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打造文化消费试点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的5月16日, 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周航苇浮雕《秋暝》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七、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加强

全区有文化志愿者205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已经实现常态化。有基层文化队伍265个,文化骨干625人,每年约有8000余人组织参与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确保镇(街)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1人,实现专业专职,做到村(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着力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基层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不定期对基层文化干部、文化骨干进行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能人的引领、辐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体,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大洼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10003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901302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102000041号

联系电话:0427-3530118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