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方标准 《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 编 制 说 明
《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编制说明
(1)“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标准制订项目已列入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度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统一编号2014140。
(2)“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标准制(修)订项目承担单位为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接到制定“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标准的任务后,组织长期从事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了标准编制组。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自1987年开始组织全省环境监测队伍开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工作,在应用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评价水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曾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摇蚊科昆虫分类、分布及与水质理化监测关系研究,证书号:99建-2-02-01),三等奖两项(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及河流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研究,证书号:2010J-3-63;辽宁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耐污值研究,证书号:2012J-3-57-01),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二等奖一项(辽宁省常见摇蚊科幼虫分属检索表,证书号:辽环科奖8814号)。
姜永伟:第一起草人,负责调查研究、标准内容设计、标准草案起草和修改等全部工作;
张峥:第二起草人,参与标准内容的设计、标准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卢雁:第三起草人,参与标准技术路线的设计、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王俊才:第四起草人,参与标准草案的起草、修改及验证的技术指导工作;
李杨: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丁振军: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问青春: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王秋丽: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样品分析处理工作;
王朝霞: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张爽: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王星蒙: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郭一冰: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
标准编制组成立后,迅速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收集国内外关于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方法,包括EPA、ISO、国内有关生物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及文献,并结合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近30年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经验,在广泛阅读、认真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应用方案。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专门召开了标准编制工作讨论会,会上标准编制组向技术委员会专家介绍了对国内外相关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监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以及拟开展的主要工作等内容。
经技术委员会专家对上述内容的多角度分析及讨论,指出:“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合理、可行;新制定的标准采用了美国EPA快速生物评价最新成果,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及多年辽河流域监测工作进行了本地化修正与检验;该标准充分考虑了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水质的耐受能力,方法在辽宁省内辽河流域已使用数年,其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地体现生物监测综合表征水质状况的独特优势;该标准是国内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的重要补充,对辽河流域开展水质例行生物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2014年7月,标准编制组系统整理了辽河流域自1987年开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监测以来积累的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编制完成了«辽河流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图鉴»一书,专著出版后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其它流域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工作。
2015年3月,标准编制组认真研究了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辽宁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耐污值研究,证书号:2012J-3-57-01”成果,参照美国EPA及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了本方法使用的359个辽宁省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
2015年9月,标准编制组选取了本溪、辽阳、鞍山境内的太子河流域25个点位开展了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评价方法的验证,点位布设、采样方法、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分拣程序严格按照“HJ 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相关规定执行,评价方法分别应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Chandler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BMWP-ASPT记分系统和BI指数,应用SPSS13.0对以上4种评价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的同时采集水样进行GB3838-2002表1中24项理化指标分析,将生物监测结果与理化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监测评价结果既反映出与水质理化结果的基本吻合,又具有生物监测综合毒性效应和长期累积效应的独特优势。
基于以上工作,标准编制组多次召开讨论会,根据技术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全面比较分析,系统归纳、总结各地的验证数据,编制完成“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制定的主要原则:一是与国内外最新标准及方法接轨,体现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二是标准要适合我省的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评价结果能够从水生生物的角度真实反映辽河流域水质状况;三是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业务化应用,有利于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应用其开展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工作。
(1)国内外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水质生物监测是由德国科学家Kolkwitz和Marsson(1908年,1909年)提出的污水生物系统开始的。而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指标进行水质评价源自美国(Metcalfe,1989年)在随后发展中,以指示生物为主的定性评价,逐渐转向定量评价,产生了污水生物指数(Saprobic index)、生物指数(biotic index)以及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ices)。到了7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家开始弃用污水生物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集中发展生物指数和记分系统(score systems)。 其中,污水生物指数被弃用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物种生物学特性的可塑性,在污水生物指数系统中,某些被规定为重要的指示物种,同样也可能在无污染自然水体中出现;二是污水生物指数系统只适用于遭受严重生活污水污染的流速均匀平缓的河流(Hynes,1960;Hawkes,1962);三是该系统是针对“有机污染”确定的,对有毒物质、沉积物等污染等不能正确指示(Chutter,1972)。多样性指数遭弃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多样性指数值的变化易受采样方法、鉴定水平以及被研究河流本身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Pratt and Coler,1976),即使是未污染河流,其多样性指数值也有较大变化(Cooki,1976);二是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中,忽略了不同生物类群污染忍耐力的差异,当主要由耐污生物组成的水体与都有敏感生物组成的水体的多样性指数值相同时,不能准确判断水体受污染状况。而有些受中度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耐污生物的大量滋生,其多样性指数不降反升(Cook,1976)。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下属的环境和消费者保护服务部首先在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开展了生物指数和记分系统研究。1978年,欧共体委员会决定将EBI扩展生物指数(extended biotic index)作为推荐使用指数。
在这段时间内常用的生物指数有:Trent指数(Trent Biotic Index,英国,1964)、Chandler(钱德勒)记分系统(Chandler,s score system,苏格兰,1970)、IB指数(Indice Biotique,法国,1968)和比利时指数(BBI, Belgian Biotic Index)。
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应用生物完整性指数(IBI,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对河流进行生物学评价。目前已建立起以底栖动物为基础的评价指数B-IBI(Benthic-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及其评价标准(Karr,2000)。依据B-IBI的建立方法,从事水质快速生物评价的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多度量指数法(Multimetric approach)。在美国,所有的州都开始使用多度量法进行水质评价。目前,美国EPA对生物平价的重心已开始转向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上来,IBI评价法已成为水体生物监测的基础。
在我国90年代以后,以底栖动物评价水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任淑智(1991)利用底栖动物对京津及邻近地区的河流、水库、湖泊进行了生物评价,并分析了Trent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古德奈特(Goodnight)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杨莲芳等(1992,1994,1996)将美国EPA制定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快速水质生物评价技术介绍到了中国,首次利用EPT(E蜉蝣目,P襀翅目,T毛翅目)分类单元数和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Family Biotic Insex)评价了安徽九华河、丰溪河水质。王建国(2002)采用FBI指数对庐山水质进行了全面评价。
王备新等 (2005)以安徽黄山地区的溪流为对象,对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筛选,提出了由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粘附者个体相对丰度、敏感类群个体相对丰度和BI指数所构成的B-IBI指标体系,这是国内首次对B-IBI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研究。
张远等(2007)对辽河流域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指标与标准进行了研究。筛选出辽河流域的B-IBI构成的指标体系为: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摇蚊分类单元数、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敏感类群个体相对丰度和粘附者个体相对丰度6个生物指数.并进行了水质健康评价。
总体上看,国内底栖动物评价方法还很不完善,国外文献常用的指数,如总分类单元数、敏感类群单元数、BI指数等,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应用较少。
(2)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研究现状
基于耐污值而建立起来的BI指数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是由Chutter(1972)首先提出并应用的,他在计算BI指数时,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的污染忍耐力定义为“质量值”,并将最耐污的部分类群如摇蚊属羽摇蚊群及寡毛类的“质量值”定义为最高值10。Hilsenhoff(1977)依据专家经验拟定了200余个威斯康星州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当前,美国已建立了东南部、中西部偏北、中西部、西北部及沿大西洋中部海岸区5个地区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以耐污值为基础的BI指数于1989年即被美国环保署纳入快速生物评价协议,该评价方法已成为美国最常用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愈加深入,1994年,国内学者杨莲芳、田立新等与美国学者Morse J C首次将耐污值和BI指数介绍到中国。之后,王备新、张跃平、王建国等分别建立并核定了我国东部地区、江苏省、江西庐山地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共计370个。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2014年发布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2017年主编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介绍了适用于我国南方东部地区河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及BI指数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而北方地区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及BI指数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对辽河流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做了深入研究,结合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与水质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经验比较、文献引用等方式共建立了359个辽宁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其中直接引用文献数值107个,新增252个,研究成果“辽宁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耐污值研究”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证书号:2012J-3-57-01。
图1 BI指数法标准编制技术路线图
本标准规定了辽宁省水质生物监测标准方法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所需的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和分析、评价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见图1。
本标准编制以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课题“辽宁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耐污值研究,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号:2012J-3-57-01”为基础,同时参照了“EPA 841-B-99-002 溪流及浅河快速生物评价方案”、“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中国环境出版社”等相关标准及文献,制定适合辽河流域水质生物评价的推荐方法。
在具有代表性的点位中采集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样品,经分类鉴定后确定样品属(种),查阅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表,将样品对应的耐污值带入BI指数公式,计算得出监测点位BI指数值,根据评价标准确定监测点位水质状况。
75%乙醇溶液
量取75mL乙醇,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临用现配。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及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见表1。
表1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及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名称 |
规格 |
用途 |
D形网 |
底边30cm,40目孔径 |
定性样品采集 |
踢网 |
1m×1m,40目孔径 |
定性样品采集 |
索伯网 |
25cm×25cm或50cm×50cm |
定量样品采集 |
采泥器 |
1/16m2或1/20m2 |
定量样品采集 |
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 |
40cm×40cm×20cm |
定量样品采集 |
铁锹、靴裤、现场记录表等 |
— |
辅助设备 |
分样筛 |
40目孔径 |
样品分拣 |
水桶或水盆、搪瓷盘、镊子、刷子、放大镜等 |
— |
辅助设备 |
样品瓶(玻璃或塑料) |
250mL或120mL |
样品保存 |
密封样品袋 |
— |
样品保存 |
保温箱(含冰排) |
— |
样品运输 |
解剖镜 |
— |
分类鉴定 |
光学显微镜 |
— |
分类鉴定 |
样品采集、保存和分拣方法执行HJ 710.8-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参考相关工具书或在相关分类学家的指导下对采得的样品进行分类鉴定。样品原则上应鉴定到种,若确实无法鉴定到种,可提升至上一级分类阶元(比如属)。鉴定过程中注意保留用于分类鉴别的凭证标本。为确保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必要时可抽取同一批次样品中的部分样品送交从事各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研究的专家进行核实。
(1)定义:耐污值(Tolerance value)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一般以0~10表示,耐污能力越高,表明生物的耐污能力越强;越低则越敏感。耐污值的高低,反映了生物对水污染的敏感性。根据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的高低,可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为3类:耐污值小于等于3,为敏感类群;耐污值在3~7之间,为中间类群;耐污值大于等于7,为耐污类群。
(2)研究意义:研究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的重要意义在于①全面了解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各分类单元对水污染的敏感性,分析各分类单元耐污值与水质的关系,进行水污染生物指示种研究;②是计算BI指数的重要参数;③在多样性指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中敏感类群、中间类群和耐污类群的组成特点,更准确的判断水质受污染程度。
(3)耐污值确定方法:分类单元耐污值的确定有两种方法,①根据专家观点拟定的耐污值,称为经验值;②根据大量样本中各分类单元在不同水质级别中出现情况,在统计分析基础上计算确定的耐污值,称为实验值。
(4)辽宁耐污值的确定:一是依据历年辽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数据及部分文献资料,根据其系统发育、亲缘关系和相同栖息环境中出现的其他类群推算,确定的经验耐污值;二是直接引用国内其他省依据辽宁文献制定的耐污值。
本标准方法规定了辽宁省359个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包括:蜉蝣目35个,襀翅目23个,毛翅目27个,双翅目129个,鞘翅目27个,半翅目14个,广翅目3个,蜻蜓目34个,中腹足目9个,基眼目8个,蚌目3个,帘蛤目4个,吻蛭目2个,颚蛭目2个,咽蛭目3个,十足目11个,端足目6个,等足目5个,近孔寡毛目10个,三肠目2个,游走目2个(详见附录A)。
(5)耐污值的共性和差异性:耐污值是反映生物对外界干扰因子(物理和化学)忍耐能力的一种生物属性,是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分布于不同地理区的同类群水生生物(科、属或种),如生活环境相似,它们的耐污能力也往往非常接近,如毛翅目的原石蚕,都生活在植被覆盖好,没有受过污染的高山溪流中,他们的耐污能力很低,这在世界各地都是相同的。在这方面,美国和国内已有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有相当部分我们可以借鉴。
动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每一个动物地理区都有各自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区系特点。对高级分类阶元(科、属)来说,虽然大多数是世界范围分布的,但在不同动物地理分区,同一科所包含的属或同一属所包含的种可能有很大不同。如在华东地区(东洋区)分布的角石蚕Stenopsyche与在东北地区(古北区)分布的角石蚕完全不同,因此,依据华东地区资料计算出的角石蚕属耐污值可能不适合东北地区应用。由此可见,我国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绝大多数种类必须要通过计算的方法或专家的经验方法来确定。
(1)BI指数由丘特尔(Chutter1972)最先提出并应用于水质生物评价。1982年,希尔森霍夫(Hilsenhoff)在美国从新应用BI指数进行水质生物评价,其计算公式相同,只是将分类水平从属、种级统一为科级。目前,BI指数是欧美等国家水质生物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指数之一。计算公式为:
式中:ni为第i个分类单元(通常为属级或种级)的个体数,ti为第i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N为样本总个体数。
(2) BI指数分级标准使用水质生物评价指数值与分值转换方法计算,对参加计算样本中的BI值(最大值为10),进行频数分析,以5%分位数对应的值作为标准,小于该值表示水质最清洁,再将该值至最大值的分布范围4等分,分别代表清洁、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见表2。
表2 BI指数评价标准
最清洁 清洁 轻污染 中污染 重污染 |
<4.2 4.2~5.6 5.6~7.0 7.0~8.4 >8.4 |
(3)实例: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1号点,采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7种,个体数量分别是6、3、11、1、3、3、2,计算BI指数。
查耐污值表所对应的7种动物耐污值为6、5、4.5、6.2、4.5、5.0、3.0,代入计算公式:
BI =(6*6+3*5+11*4.5+1*6.2+3*4.5+3*5.0+2*3.0)/30=4.71。BI指数4.71在4.2~5.6标准范围内,评价为清洁水体。
2015年9月,标准编制组选取了本溪、辽阳、鞍山境内的太子河流域25个点位开展了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评价方法的验证,点位布设、采样方法、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分拣程序严格按照“HJ 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相关规定执行,评价方法分别应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Chandler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BMWP-ASPT记分系统和BI指数,应用SPSS13.0对以上4种评价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的同时采集水样进行GB3838-2002表1中24项理化指标分析,将生物监测结果与理化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2015年9月太子河流域共监测到大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3门6纲16目42科77属93种,科级分类系统见表3。
表3 太子河流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科级分类系统
门 |
纲 |
目 |
科 |
节肢动物门 |
昆虫纲 (水生昆虫) |
蜉蝣目 |
小蜉科、扁蜉科、河花蜉科、四节蜉科、蜉蝣科 |
毛翅目 |
纹石蚕科、原石蚕科、齿角石蚕科、角石蚕科、舌石蚕科、长角石蚕科 |
||
襀翅目 |
石蝇科 |
||
半翅目 |
划蝽科、潜蝽科、负子蝽科、黾蝽科、蝎蝽 |
||
双翅目 |
大蚊科、蠓科、虻科、摇蚊科、长足虻科、水虻科 |
||
蜻蜓目 |
春蜓科、蟌科、大蜻科、色蟌科、蜻科、 |
||
鞘翅目 |
沼梭科 |
||
|
软甲纲 |
十足目 |
长臂虾科、匙指虾科 |
|
端足目 |
钩虾科 |
|
合计:1门 |
2纲 |
9目 |
32科 |
软体动物门 |
腹足纲 |
基眼目 |
椎实螺科、扁卷螺科、觹螺科、膀胱螺科 |
中腹足目 |
田螺科 |
||
|
瓣鳃纲 |
蚌目 |
珠蚌科 |
合计:1门 |
2纲 |
3目 |
6科 |
环节动物门 |
寡毛纲 |
近孔寡毛目 |
颤蚓科 |
蛭纲 |
吻蛭目 |
舌蛭科 |
|
咽蛭目 |
石蛭科 |
||
颚蛭目 |
医蛭科 |
||
合计:1门 |
2纲 |
4目 |
4科 |
总计:3门 |
6纲 |
16目 |
42科 |
其中,水生昆虫72种,约占总种类数的77.4%;软体动物12种,约占12.9%;环节动物6种,约占6.5%,甲壳动物3种,约占3.2%,见图1。
图1 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
各点位优势种分析显示:上游地区为清洁~轻污染水体指示种雅丝扁蚴蜉、轮环足摇蚊和多足摇蚊,流经本溪市后,至本溪兴安点位出现污染水体指示种溪流摇蚊;中游地区的汤河各点位优势种有小云多足摇蚊、卵萝卜螺、三轮环足摇蚊、绿倒毛摇蚊、纹石蚕和短线短脉纹石蚕,均为清洁~中污染水体指示种,柳壕河优势种既有清洁水体指示种大蚊,又有中污染水体指示种三带环足摇蚊,也有重污染水体指示种若西摇蚊;下游地区优势种有中污染水体指示种梨形环棱螺和喙隐摇蚊,也有重污染水体指示种花翅前突摇蚊和霍甫水丝蚓。全流域整体呈现上游水质较好,中游一般,下游较差的趋势。
应用Chandler生物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BMWP-ASPT记分系统和BI指数4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完全吻合的点位有5个,占总监测点位数的20%。水质最好的点位均为滴台头,最差的点位均为朝光。4个指数中,Pearson相关性系数在0.68~0.87之间(见表4),为中度~高度相关,其中BMWP-ASPT记分系统和BI指数呈现高度负相关,二者在辽河流域多年实际监测中也体现出较其它指数的优越性。
表4 四种大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评价方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 |
|
Chandler指数(CBI) |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
BMWP-ASPT |
BI 指数 |
Chandler指数(CBI) |
Pearson Correlation |
1.00 |
0.76 |
0.76 |
-0.77 |
Sig. (2-tailed) |
|
0.000 |
0.000 |
0.000 |
|
N |
25 |
25 |
25 |
25 |
|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
Pearson Correlation |
0.76 |
1.00 |
0.68 |
-0.78 |
Sig. (2-tailed) |
0.000 |
|
0.000 |
0.000 |
|
N |
25 |
25 |
25 |
25 |
|
BMWP-ASPT |
Pearson Correlation |
0.76 |
0.68 |
1.00 |
-0.87 |
Sig. (2-tailed) |
0.000 |
0.000 |
|
0.000 |
|
N |
25 |
25 |
25 |
25 |
|
BI指数 |
Pearson Correlation |
-0.77 |
-0.78 |
-0.87 |
1.00 |
Sig. (2-tailed) |
0.000 |
0.000 |
0.000 |
|
|
N |
25 |
25 |
25 |
25 |
BI指数法评价结果与理化监测结果有18个点位相吻合,7个点位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大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及评价结果反应的是水体对生物的长期累积及综合毒性效应,而理化监测则不能反映这种效应。
3.1.9.1 持证上岗
所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准确度≥80%),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3.1.9.2 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采样前,对所有参加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注意事项宣贯;制作统一格式的样品标签,包括采样项目、样品编号、河流名称、点位名称、采集人姓名及采集日期。
(2)采样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采样工具(表1)。D形网适于单人操作,踢网适于双人操作;定量采样时,索伯网框内的石块需顺水流方向刷洗后方可扔掉,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需模拟泥底、沙底、石块和水草多种生境,采泥器适于泥性底质。
(3)采样结束后,需再次检查所有样品标签和表格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工具须用洁净水冲洗干净。
(4)随机选取10%的采样点位,采集并分析重复样品,以便评估采样技术、采样人员、样品保存及分析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3.1.9.3 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
(1)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①样品交接时,应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由接收样品的工作人员记录其状态,检查样品是否异常。
②实验室应建立送检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的样品识别都不会发生混淆。
(2)种类鉴定与计数
①新种、新记录种必须留出标本完整、鉴别特征典型的样品制作标本,永久保存,并请分类学专家进行确认。
②有疑问不确定的物种,需要请分类学专家对物种进行确认。
③样品鉴定完毕后,需要请1位相关专业人员对样品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10%,以确保分类鉴定的准确性。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
④实验室应当保存并更新相关的分类学文献。
⑤样品需由2名工作人员重复计数。
(3)样品的保存
现场分析后无疑义样品可不保存;实验室分析后样品应固定后统一保存并定期查验、补充固定剂,原则上至少保留4个月以上,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长期保存。
(4)资料收集与更新
分类学参考文献文库是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鉴定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应按实验室需求收集并不定期更新。
目前,人类使用化学物的品种、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是理化监测,传统的理化监测除了成本巨大之外,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化合物产生的速度,理化监测得到的瞬时值代表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单指标评价方法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同时,理化监测无法监测到水体中广泛存在的多种化学物质之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其他监测方法作为补充。大量的研究证明,生物监测与评价能够反映水质的综合毒性效应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长期的累积效应,能够较好地弥补理化监测的诸多不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因其对水质反应敏感、易于辨认和采集、生活周期长、场所固定等优点理所当然的成为生物监测的代表性类群。
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开展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基础标准制修订规范、管理规范类环境保护标准等制修订工作。完善大气、水、海洋、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常规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加强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控制和企业周边环境质量监控要求。推进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评估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标准建设。2015年12月,辽宁省印发了《辽宁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全省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制定本标准旨在适应我国和我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的新形式、新要求,提高我省水质生物监测能力,为保护辽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建设“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辽宁提供有力支撑。
辽宁省的水生生物监测始于1987年,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统一组织下,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对辽河全流域48个断面连续开展了近30年的水生生物监测工作,2011年,建立了“辽宁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水生生物部分”,以数据库的形式对监测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本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完善全省水生生物监测及评价技术体系,监测及评价结果将为推进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及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即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敏感性为基础的BMWP记分系统纳入欧盟水环境生物监测与评价体系(ISO,ISO/TC147/SC5/WG6 N40,1984)。美国环境署(EPA)1999年即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和BI指数评价方法纳入美国溪流及浅河快速生物评价方案(RBPs)中。
国内方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2014年发布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2017年主编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介绍了适用于我国南方东部地区河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及BI指数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本标准结合辽河流域物种分布和耐污值的共性特征引用了其中66个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评价方法与上述指南一致,评价标准较上述指南中的标准稍严格,主要原因是辽河流域评价标准建立过程中参加计算的样本数较指南中的样本数稍多,5%分位数对应的值较指南中的值稍低所致。本标准确定的适合于辽河流域的359个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填补了我国北方河流尤其是松辽水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的空白,BI指数评价方法既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及方法接轨,又具有辽河流域特色,自2011年起即在辽宁省内14个市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全面推广应用,监测评价结果既反映出与水质理化结果的基本吻合,又具有生物监测综合毒性效应和长期累积效应的独特优势。该标准适用于辽河流域应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开展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
无重大分歧意见。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建议标准尽快发布实施,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建议加强对本标准的宣传力度,使相关行业部门能够了解本标准的内容及意义,提高辽河流域水生生物监测水平,使辽河流域由片面关注水质理化监测向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系统监测转变,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全面提升辽河流域水质管理与服务水平。
无。
[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710.8-2014)
[2] Michael T. Barbour, Jeroen Gerritsen, Blaine D. Snyder, et al. 溪流及浅河快速生物评价方案[M]. 郑丙辉,刘录三,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 ISO,ISO/TC147/SC5/WG6 N40(1984).
[4]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M].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
[5]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
[6] 王德铭,王明霞,罗森源等. 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7]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8] 邢树威,王俊才,丁振军,姜永伟.辽宁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及水质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3,39(3):29-33.
[9] 王备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南京农业大学.
[10] 吴东浩,王备新,张 咏,等.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2):129-134.
[11] 王备新,杨莲芳.我国东部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分类单元耐污值[J].生态学报,2004,24(12):2768-2775.
[12] 张跃平. 江苏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BI指数及水质生物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16-18.
[13] 王建国,黄恢柏,杨明旭,等. 庐山地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与水质生物学评价[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3):279-284.
[14] 耿世伟,渠晓东,张远,等.大型底栖动物生物评价指数比较应用[J].环境科学,2012,33(7):2281-2287.
(规范性附录)
辽宁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
蜉蝣目Ephemeroptera 2.4蜉蝣科Ephemeridae 2.4蜉蝣属Ephemera 4.0河花蜉科Potamanthidae+ 1.0 河花蜉属Potamanthus 2.0红纹蜉属Rhoenanthus 4.2小蜉科Ephemerellidae+ 0.5弯握蜉属Drunella+ 1.0带肋蜉属Cincticostella 2.7锯形蜉属Serratella 2.0小蜉属Ephemerella+ 2.0天角蜉Uracanthella+ 1.5锐利蜉属Ephacerella 3.0细裳蜉科Leptophlebiidae 2.0 拟细裳蜉属Paraleptophlebia+ 2.9宽基蜉属Choroterpes+ 2.0细裳蜉属Leptophlebia 5.6细蜉科Caenidae 5.6细蜉属Caenis 3.6扁蜉科Heptageniidae+ 2.4高翔蜉属Epeorus+ 0.4溪颏蜉属Rhithrogena 1.6似动蜉属Cinygmina+ 3.3微动蜉属Cinygmula+ 1.0扁蚴蜉属Ecdyonurus 1.2扁蜉属Heptagenia+ 7.0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 2.6短丝蜉属Siphlonurus 4.5四节蜉科Baetidae+ 2.5四节蜉属Baetis+ 2.2刺蜉属Centroptilum 3.9二翼蜉属Cloeon+ 5.5假二翼蜉属Pesudocloeon 2.0等蜉科Isonychiidae* 2.0多脉蜉科Polymitarcyidae* 2.0寡脉蜉科Oligoneuriidae* |
襀翅目Plecoptera 1.2石蝇科Perlidae+ 1.2纯石蝇属Paragnetina 1.0大山石蝇属Oyamia 2.0纽石蝇属Acroneuria+ 1.0节石蝇属Kamimuria 1.0偻石蝇属Gibosia 1.0叉石蝇科Nemouridae + 1.0叉石蝇属Nemoura 0.0大石蝇科Pteronarcidae * 0.0大石蝇属Pteronarcus 1.0绿石蝇科Chloroperlidae* 1.0绿石蝇属Chloroperla 1.0异石蝇属Alloperla 1.0 Sweitsa属 0.0卷石蝇科Leuctridae* 0.0卷石蝇属Leuctra 2.0网石蝇科Perlodidae* 2.0 阿石蝇属Tadamus 2.0Megarcys属 2.0狭石蝇属Stavsolus 2.0同石蝇属Isoperla 1.0黑石蝇科Capniidae 1.0黑石蝇属Capnia |
毛翅目Trichoptera 1.0原石蚕科Rhyacophilidae+ 1.0须原石蚕属Mystrophora 1.0原石蚕属Rhyacophila 1.0舌石蚕科Glossosomatidae 1.0舌石蚕属Glossosoma 6.0纹石蚕科Hydopsychidae* 6.0纹石蚕属Hydopsyche 3.8短脉纹石蚕属Cheumatopsyche+ 3.0角石蚕科Stenopsychidae * 3.0角石蚕属Stenopsyche 0.0瘤石蚕科Goeridae+ 0.0瘤石蚕Goera 4.0长角石蚕科Leploceridae* 4.0长角石蚕属Leplocerus 3.0沼石蚕科Limnephilidae+ 4.0沼石蚕属Limnephilus 4.0小石蚕科Hydroptilidae+ 4.0小石蚕属Hydroptila 2.0径石蚕科Ecnomidae+ 6.0径石蚕属Ecnomus 0.7鳞石蚕科Lepidostomatidae 1.3鳞石蚕属Lepidostoma 1.9多距石蚕科Polycentropodidae* 2.0碟石蚕科Psychomyiidae* 4.0细翅石蚕科Molannidae* 0.0齿角石蚕科Odontoceridae* 1.0短石蚕科Brachycentridae |
双翅目Diptera 8.0摇蚊科Chironomidae 2.0寡脉摇蚊亚科Podnominae 2.0北绿摇蚊属Borechlus 3.0寡角摇蚊亚科Diamesinae 2.0北七角摇蚊属Boreoheptagya 3.0寡角摇属Diamesa 1.0同寡角摇蚊属Syndimes 1.5拉普摇蚊属Lappodiamesa 3.0波摇蚊属Potthastia 4.0似波摇蚊属Sympotthatia 2.0帕摇蚊属Pagastia 3.0前寡角摇蚊亚科Pordiamesinae 3.0前寡角摇蚊属Pordiamesa 4.0单寡角摇蚊属Monodimesa 5.9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 5.0纳塔摇蚊属Natasia 4.0沟粗腹摇蚊属Trissopelopia 4.0大粗腹摇蚊属Macropelopia 5.0流粗腹摇蚊属Rheopelopia 4.0特突摇蚊属Thienemanninyia 5.0无突摇蚊属Ablabesmyia+ 6.5阿纳摇蚊属Anatopynia 8.0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 6.0特氏摇蚊属Thienemanniella 9.0前突摇蚊属Procladius+ 8.4长足摇蚊属Tanypus+ 3.0扎突摇蚊属Zavrelimyia 4.7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3.0异环足摇蚊属Acricotopus 3.5棒脉摇蚊属Corynoneura 2.4骑蜉摇蚊属Epoicocladius 4.0矮突摇蚊属Nanocladius 3.0刺突摇蚊Chaetocladius 3.5布摇蚊属Brillia 4.0拟突摇蚊属Paracladius 3.5双突摇蚊属Diplocladius 6.0异三突摇蚊属Heterotrissocladius 4.0心突摇蚊属Cardiocladius 4.5施密摇蚊属Smittia 3.0同直突摇蚊属Synorthocladius 4.0拟脉锤摇蚊属Parametrionemus 5.0沼摇蚊属Limnophyes 5.0 拟开氏摇蚊属Parakiefferiella 4.0拟环足摇蚊属Paracricotopus 4.5毛胸摇蚊属Heleniella 5.0真开氏摇蚊属Eukiefferiella+ 3.0拟刺突摇蚊Parachaetocladius 5.0特维摇蚊属Tveteni 5.0提尼曼摇蚊属Thienemanniell 6.0伪施密摇蚊属Pseudosmittia 4.0拟突摇蚊属Paracladius 3.0松施密摇蚊属Krenosmittia 8.0裸须摇蚊属Propsilocerus 7.0水摇蚊属Hydrobaenus 3.0拟毛突摇蚊属Paratrichocladius 6.0刀突摇蚊属Psectrocladius 3.0浪突摇蚊属Zalutschia 6.8环足摇蚊属(部分)Cricotopus+ 7.0趋流摇蚊属Rheocricotopu+ 6.0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 8.0双线环足摇蚊Cricotopus bicinctus 8.5三带环足摇蚊Cricotopus trifasciatus 5.7摇蚊亚科Chironominae+ 5.0枝长跗摇蚊属Cldotanytarsus 7.7拟长跗摇蚊属Paratanytarsus* 1.4小突摇蚊属Micropsectra* 3.0肛齿摇蚊属Neozavrelia 3.0流长跗摇蚊属Rheotanytarsus 4.7长跗摇蚊属Tanytarsus+ 2.2锥昏眼摇蚊属Constempellina* 6.0西氏摇蚊属Thienmanniola 6.5无距摇蚊属Acalcarella 6.0脊突摇蚊属Cyphomella 5.0弯铗摇蚊属Cryptotendipes 3.0拟隐摇蚊属Demicryptochironomus 6.0林摇蚊属Lipiniella 3.0罗摇蚊属Robackia 3.0瑟摇蚊属Sergentia 6.0倒毛摇蚊属Microtendipes 4.5枝角摇蚊属Cldopelma 7.0小摇蚊属Microchironomus 7.0雕翅摇蚊属Glyptotendipes 5.4哈摇蚊属Harnischia+ 8.0拟摇蚊属Parachironomus 5.0 明摇蚊属Phaenopsectra 5.0萨摇蚊属Saethria 5.0拟枝角摇蚊属Paracladopelma 7.0内摇蚊属Endochironomus+ 6.0明摇蚊属Phaenopsectra 5.9隐摇蚊属Cryptochironomus+ 6.0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 7.9二叉摇蚊属Dicrotendipes* 6.1齿斑摇蚊属Stictochironomus+ 5.5间摇蚊属Paratendipes 5.0恩非摇蚊属Einfeldia+ 9.1摇蚊属(羽摇蚊群)Chironomus+ 3.5乌烈摇蚊属Olecryptotendipes 5.0基弗摇蚊属Kiefferulus 1.5大蚊科Tipulidae+ 2.2大蚊属Tiplua+ 0.1巨吻沼蚊属Antocha+ 3.0 Hexatoma属 3.0细蚊科Dixidae+ 0.0网蚊科Blepharoceridae* 6.0蚊科Culicidae* 6.0库蚊属Culex 8.5幽蚊科Chaoboridae+ 8.5幽蚊属Chaoborua 3.0蚋科Simulidae+ 2.4蚋属Simulium+ 2.0原蚋属Prosimulium 10.0食蚜蝇科Syrphidae* 10管蚜蝇属Eristalis 7.0水蝇科Ephydridae* 7.0水蝇属Ephydra 6.0虻科Tabanidae* 6.0 虻属Tabanus 2.0鹜虻科Athericidae* 2.0鹜虻属Atherix 2.0伪鹜虻科Athericidae 2.0伪鹜虻属Atherix 6.0水虻科Stratiomyidae* 6.0 Odontomyia属 10.0毛蠓科Psychodidae* 6.0蠓科Ceratopogonidae* 6.2蠓属Ceratopogonus 6.2库蠓属Culicoides 6.2贝蠓属Bezzia 4.0长足虻科Dolichopodidae* |
鞘翅目Coleoptera 8.0龙虱科Dytiscidae* 6.0飘龙虱属Agabus 6.5龙虱属Cybister 6.0黄边龙虱属Dytiscus 7.0锦龙虱属Hydaticus 6.0胖龙虱Noterus 8.0沼梭科Haliplidae* 6.0沼梭属Haliplus 5.0 Peltodytes属 7.0豉甲科Gyrinidae 6.3豉甲属Gyrinus 9.0牙甲科Hydrophilidae* 8.6尖音牙甲属Berosus 7.0水龙虱属Hydrovatus 5.0象甲科Curculionidae* 5.0稻象甲属Lissorhoptrus 5.0Echinocnemus属 6.0叶甲科Chrysomelidae 6.0水叶甲属Donacia 1.5扁泥甲科Psephenidae+ 1.5纯扁泥甲属Mataeopsephus+ 1.0真扁泥甲属Eubrianax 4.0溪泥甲科Elmidae* 3.0 溪泥甲属Elmis 3.2狭溪泥甲属Stenelmis+ 5.0泥甲科Dryopidae* 4.0 Helichus属 |
半翅目Hemiptera 5.0水黾科Gerridae* 5.0水黾属Gerris 5.0潜水蝽科Naucoridae* 5.0 盖蝽属Aphelochirus 5.0小判虫属Naucoris 5.0蝎蝽科Nepidae* 5.0蝎蝽属Nepa 5.0长蝎蝽属Laccotrephes 5.0螳蝽属Ranatra 6.0田鳖科Belostomatidae 6.0田鳖属Kirkaldyia 6.0负子蝽属Diplonychus 9.0划蝽科Corixidae* 7.0划蝽属Sigara |
广翅目Megaloptera 3.8齿蛉科Coryadlidae+ 3.8星齿蛉属Protohermes+ 4.0泥蛉科Sialidae* |
蜻蜓目Odonata 5.0色蟌科Calopterygidae* 2.4色蟌属Calopterys+ 2.5绿色蟌属Mnais 9.0丝蟌科Lestidae* 5.0丝蟌属Lestes 9.0蟌科Coenagrionidae* 4.0野蟌属Agriocnemis 4.5细蟌属Aciagrion 5.0尾蟌属Cercion 5.0蟌属Coenagrion 4.0绿蟌属Enallagma 4.5痩蟌属Ischnura 9.0扇蟌科Platycnemididae* 5.0狭扇蟌属Copera 3.0蜓科Aeschnidae* 2.0蜓属Aeschna 2.5伟蜓属Anax 3.0绿蜓属Aeschnophlebia 2.7春蜓科Gomphidae+ 3.0戴春蜓属Davidius 2.0 施春蜓属Sieboldius 3.0春蜓属Gomphus 3.0大蜓科Cordulegastridae* 3.0大蜓属Cordulegaster 5.0伪蜻科Corduliidae* 4.5毛伪蜻属Epitheca 3.0大蜻科Macromiidae* 3.0弓蜻属Macromia 3.0丽大蜻属Epophthalmia 9.0蜻科 Libellulidae* 6.0蜻属Libellula 7.0灰蜻属Orthetrum 6.0赤蜻属Sympetrum 6.0多纹蜻属Deielia |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5.0田螺科Viviparidae* 5.0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 4.3环棱螺属Bellamya+ 5.0觽螺科Hydrobiidae 5.0狭口螺属Stenothyra 5.0豆螺属Bithynia 5.0沼螺属Parafossarulus+ 4.0黑螺科Melaniidae+ 4.0短沟蜷属Semisulcospira+ |
基眼目Basommatophora 8.0椎实螺科Lymnaeidae* 8.0萝卜螺属Radix+ 7.0土蜗属Galba 5.0扁卷螺科Planorbidae* 5.0圆扁螺属Hippentis 5.0旋螺属Gyraulus 8.0膀胱螺科Physidae 8.5膀胱螺属Physa |
蚌目Unionoida 5.0珠蚌科Unionidae* 5.5无齿蚌属Anodonta 5.0珠蚌属Unio 帘蛤目Veneroida 8.0蚬科Corbiculidae* 8.0蚬属Corbicula 8.0球蚬科Sphaeriidae* 8.0球蚬属Sphaerium |
吻蛭目Rhynchobdellida 10舌蛭科Glossiphonidae* 8.0舌蛭属Glossiphonia+ |
颚蛭目Gnathobdellida 6.0医蛭科Hirudinidae* 5.0金线蛭属Whitmania |
咽蛭目Pharyngobdellida 6.0石蛭科Herpodellidae* 6.0石蛭属Herpodella 6.0巴蛭属Barbronia |
十足目Decapoda 2.0匙指虾科Atyidae* 3.0米虾属Caridina 2.0长臂虾科Palaemonidae* 3.0长臂虾属Palaemon 4.0小长臂虾属Palaemonetes 3.5沼虾属Macrobrachium 1.0鳌虾科Astacidae 1.0蝲蛄属Cambaroides 5.0方蟹科Grapsidae 4.0绒螯蟹属Eriochier 6.0厚蟹属Helice |
端足目Amphipoda 4.0钩虾科Gammaridae* 2.5钩虾属Gammarus+ 8.0跳钩虾科Talitridae* 8.0板跳钩虾属Orchestia 4.0蜾赢蜚科Corophiidae 4.0蜾赢蜚属Corophium |
等足目Isopoda 5.0纺锤水虱科Aegidae 5.0罗司水虱Rocinela 5.0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 4.5著名团水虱属Gnorimosphaeroma 8.0栉水虱科Asellidae |
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 8.0仙女虫科Naididae* 3.0仙女虫属Nais 10.0颤蚓科Tubificidae 6.5尾鳃蚓属Branchiura 9.0颤蚓属Tubifex+ 9.6水丝蚓属Limnodrilus+ 9.4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8.5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 7.5奥特开水丝蚓Limnodrilusu dekemianus 4.0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 |
三肠目(涡虫纲)Tricladida 4.0涡虫科Dendrocoelidae* 1.0真涡虫属Dugesia |
游走目Errantia 8.6沙蚕科Nereidae 8.6沙蚕属Nereis |
注:*者为庐山地区已修订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 +者为我国东部地区已修订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分类单元耐污值。
主办单位:大洼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10003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901302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102000041号
联系电话:0427-35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