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大洼县政府工作报告
—— 2007年12月4日在大洼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县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以“培育文明大洼人,建设和谐新大洼”和“十一五”期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十名为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两个围绕”,狠抓“四项重点工作”,积极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克服困难和经受考验中开拓前进,圆满完成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推动了“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起点开局,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极大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过去五年,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
预计到今年年末,全县生产总值实现91.2亿元,是2002年的2.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0:26:24发展为33:47:20,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的积极转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亿元,是2002年的2.2倍;各项税收实现6亿元,是2002年的3.5倍;对上争取资金实现4亿元,五年累计争取1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2亿元,是2002年的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7500元和6250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2454元和2511元。我县被列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县;盘锦船舶工业基地被纳入省“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我县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列全省44个县(市)第8位,标志着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过去五年,是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新型产业基地强势崛起的五年
工业经济的核心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也为今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规划建设了以“三区三园一基地”为骨架的“工”字型经济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9.3亿元,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以盘锦船舶工业基地、盘锦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代表的各园区分别进入省、市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园区之列,项目集聚和产业辐射效应充分发挥,成为项目建设的孵化器,共集聚项目164个。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创新,成立了招商管理服务中心和9个社会化招商局,全民招商、专业招商、情感招商氛围更加浓厚,激励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机制更加灵活。招商成果显著,五年来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49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条更加拓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酿造、造纸、医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中小型船舶、石油专用管材、海上钻井平台、矿山机械配件、复式电机等产品种类日臻丰富,接续产业空前发展。科技支撑作用凸显,累计争取科技资金1532万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95项。扶强做大存量企业取得重大进展,企业技改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0家,比2002年新增121家。油地融合更加深入,盘锦晨宇工业项目区、辽河油田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在我县建成,促进了油地双方共同发展。预计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230亿元,是2002年的6倍,工业税收实现3亿元,是2002年的2.7倍。
——过去五年,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农村经济增效显著的五年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优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县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被确定为省“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和“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禽流感防控取得实效,杜绝了外疫传入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特大暴风雪灾害应急处理和生产恢复井然有序,保持了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大禹杯”竞赛优胜单位,土地整理等项工程顺利实施,二界沟国家一级群众渔港建成并投入使用,生产条件充分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五大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增加,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水稻生产优质化、机械化,水产养殖设施化、精品化,棚菜生产标准化、基地化,畜禽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水稻单产、河蟹养殖面积、肉鸭及皮毛动物饲养量等十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到89家,比2002年增加63家,建成了10大类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0个高标准种养小区,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长足发展。农工(民)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部落实,支农小额贷款发放规模逐年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攀升。
——过去五年,是旅游业方兴未艾、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五年
依托湿地温泉、古迹遗址、生态农业、民俗风情等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辽河三角洲湿地风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旅游节会活动红红火火,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效益连年增加。22个新建、扩建和续建项目投入使用,红海滩风景区通过国家4A级风景区认定,辽河绿水湾景区和赵圈河乡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首批特色旅游乡镇”。城乡消费环境明显改善,现代物流服务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兴隆三百、湖滨路餐饮一条街和生态酒店、昆仑宾馆等一大批高档次商业服务场所建成并投入使用,盘锦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田家建材市场等一大批传统市场实现改造升级,各类直销店、专卖店、连锁店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柜台式经营。群众消费观念明显转变,健康消费、时尚消费、信贷消费正在兴起。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预计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8亿元,是2002年的1.8倍。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五年
完成87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妥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职工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完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警务机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县乡领导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供暖公司、液化气站、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激发了发展活力。乡镇教师、公安司法民警和防保站工作人员工资全部实现了县级统筹管理,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国家规定标准工资实现县财政统筹发放。实施了行政事业性经费财政统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村财乡管村用”体制改革,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国有农(苇)场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工(民)负担明显减轻。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显著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异常活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近13000户,私营企业700多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深入实施,与韩国新安郡建立了经济友好合作关系,与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累计利用外资3136万美元、出口创汇1.08亿美元,分别是上个五年利用外资、出口创汇总额的3.7倍和4.6倍。
——过去五年,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
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协调推进,合理有序的县城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北方水乡生态特色县城初具雏形,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宜居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县城累计投资3.1亿元,实施了道路、给排水、亮化、绿化、美化、雕塑等工程,主街主路全部实现硬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城排水困难的问题;扩建和修建了东湖公园、森林广场等一批群众休闲场所。城市管理和物业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市容环境明显好转,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房地产开发规范有序,累计实施城乡重点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成为目前大工业尚未充分形成财政效益前的重要财源补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30%,比2002年增加5个百分点,田家镇经济社会综合指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洼镇、田庄台镇被列为全省“百家中心镇”,新兴、二界沟等乡镇小城镇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累计投资2.8亿元实施34项新农村建设项目,镇村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省级“绿化模范乡镇”和“绿化示范村”,田庄台镇白家村被列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示范村”。新建了县客运站,客运线路延伸到村屯,改善了农村群众出行条件。启动了盘锦新港、辽河大桥建设,实施了庄林路、盘营线、苏五线、大南线、大锦线、库二线等重点公路改造扩建工程,形成“四纵四横”公路网化格局;投资2.4亿元,实施了滨海公路连接线和市东外环路大洼段建设工程,投资量、工程量创历史新高;投资1.4亿元,实施“村通油路”工程424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全县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彰显,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极大改善的五年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培育文明大洼人,建设和谐新大洼”活动深入开展,解决“愚、懒、脏、盲”问题取得实效,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先进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创建活动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异彩纷呈。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和正月十五灯谜焰火晚会,开展了“水乡之韵”广场文化活动,实施了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放映“2131”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了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发了全社会谋振兴、促发展的积极性。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高标准“普九”、义务教育“两类新三片”和“两免一补”工作顺利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在全省推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合并农村中小学校65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中小学生更换了单桌单椅,完成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实施了20所中学的60个理化生实验室配备工程,被评为省“依法治教示范县”。教育扶贫力度加大,建立了“寒窗基金”和贫困大学生就学援助机制,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非典”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县无一例原发病例、无一例输入病例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被评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大病救助体系覆盖城乡,新建了县医院门诊大楼,完成10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为1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微型巡诊车等设备,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就医难的问题,被确定为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县”、“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进一步净化了城乡卫生环境。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加强了专项整治,严格了项目准入,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国家级一类生态示范区”。三角洲数字化变电所作为东北电网首座数字化变电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县环网供电。统计、审计、侨务、地震、人防、档案、物价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工商、税务、金融、电力、通讯等系统管理单位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争取,在我县全面实施了农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惠及13万人,从根本上确保了广大农垦职工老有所养。加大保费清收力度,严格社保基金管理,保证了全县社会保障工作的良性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初步建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充分就业区域创建机制基本形成,“乡镇百名贫困人员就业行动”取得实效,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低于全市平均控制数。实施了劳动合同鉴证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全县城乡困难群体实现了在自然低保扩面基础上的应保尽保,为实现城乡低保统筹奠定了良好基础。各种扶贫救助、临时救助工作扎实开展,投资1770万元为885户特困户和受灾居民重建新房;实施了残疾人白内障复明工程,2300多名患者得到康复。投资1500多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了4.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唐家、西安、田庄台、新兴、荣兴等乡镇8000多人彻底告别了饮用土井水、地表水的历史,全县农村人口都吃上了自来水,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过去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
自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41件,见面率、办结率和满意率达100%。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投资2000多万元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称号。做好“双拥”工作,连续六届蝉联省“双拥模范县”。民兵预备役建设得到加强,征兵工作实现历年无责任退兵。公安、司法基层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新建了16个基层司法所、9个公安派出所、1个看守所和83个警务室,安装公共安全图像视频系统609处,实现了报警“三台合一”。刑事、治安、交通、火灾等重要指标逐年下降,普法和依法治理覆盖面逐年提高,命案侦破和打击处理工作进入全省百个县区前十名,公安“三基”建设和司法“点法下乡”等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全县治安环境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加强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设,建立了三级监控网络,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不断加强和完善领导接待处理群众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信访案件及时督查、限时办结制度,“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大信访工作格局初步建立,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全面开展“两项大排查”活动,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政府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县政府被评为省“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政府工作运转更加有序。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政务督查和政务公开得到加强,“三型机关”创建活动和“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能”学教活动深入开展,行政审批项目和程序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服务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发生积极转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廉洁、高效、诚信、务实和有作为”的政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们在历届政府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往开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更加符合大洼发展实际的治县理政方略,在挑战中自强、在竞争中发展的五年;是我们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理顺发展思路,强化各项管理,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明晰未来发展走向的五年;是我们抢抓机遇,争创产业优势、体制优势、环境优势,激发内在发展愿望、发展动力,为今后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埋头苦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大洼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优势主导产业尚未发育成熟,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还相对粗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还需完善,农工(民)持续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四是公共财政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关系民生的集中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我们务必创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取得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取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深刻体会到: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协调是根本手段。要让科学发展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发展工业是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保证,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举全县之力提高现代工业发展水平,提升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三是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是各项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扩大开放是大洼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激活发展动力,不断强化和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县在新形势下、在大格局中的持久竞争力。
四是必须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标。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攸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五是必须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实现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全力营造人人爱护大洼形象、人人参与环境建设的社会氛围,塑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整体环境,形成磁场效应,促进发展要素向我县汇聚,借力而行,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今后五年工作总体安排
今后五年是大洼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以加快大洼经济发展、造福大洼人民、促进大洼社会和谐为己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咬住争先升位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围绕”,坚定不移地狠抓“四项重点工作”,坚定不移地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开放创新,着力发展人民利益,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全面建设和谐新大洼。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60亿元,年均增长31.6%,人均GDP实现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亿元,年均增长32%;各项税收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0亿元,年均增长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3200元和11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亿元,年均增长13.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44个县(市)前十名,并不断争先升位,力争进入全国经济发达县份行列,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建设和谐新大洼的发展动力
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市场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转变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着力消除影响和制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各项工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引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来。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取消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完善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催生加快发展的新活力。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持“三农”、园区、企业发展的方式,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事业投入,健全支撑发展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广泛覆盖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拓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区位优势,加快融入沈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到2012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要实现2500万美元,年均增长23.9%,出口创汇要实现2亿美元,年均增长32%。同时,更加注重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发展方式、管理经验、科学技术、人才资源等,集聚各类发展要素,提高发展质量。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建设和谐新大洼的经济支撑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土地集约利用、项目集聚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打造临海临港、临路、临市三个经济带,全面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围绕盘锦新港、二界沟渔港,开发利用海岸线、浅海滩涂资源,构筑以辽滨经济区、荣兴乡、二界沟镇为载体的临海临港经济带,发挥盘锦船舶工业基地和二界沟水产品加工基地辐射作用,大力发展船舶制造和配套产业、机械加工业、石油化工业、水产品深加工业、港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305国道、盘海营高速公路、盘营公路、滨海公路和油田快速干道、市东外环路,依托大洼镇新材料工业园、盘锦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西安镇绿色食品加工园,构筑以大洼镇、西安镇、新立镇、新开镇、东风镇、唐家乡、王家乡、田庄台镇为载体的临路经济带,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食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毗邻市区优势,依托盘锦晨宇工业项目区、新立镇外商投资园、田家镇高新技术工业园,构筑以新立镇、田家镇、新兴镇为载体的临市经济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加工业、石油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工业园区的内外部环境建设,积极打造优越的产业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着力推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集群、释放爆发力的同时,发展关联产业,提高为大工业配套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参与国际化分工、协作与竞争的能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工业经济贡献份额。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工艺革新与技术改造,提高科技转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完善市场要素供给体系,促进发展要素向企业集中,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努力争创一批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叫响“大洼制造”。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2年,全县“三区三园一基地”要全部摆满项目,企业全部投产达效,各乡镇工业项目集中区也要形成“边建设、边招商、边投产”的良性、快速发展局面,为县、乡财政增长提供有力保证;全县工业总产值要实现1200亿元,年均增长39.1%,工业税收要实现24亿元,年均增长51.6%,规模以上企业要超过450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要超过50家;万元GDP能耗年降低率达到4%,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
(三)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和谐新大洼的整体进程
坚持“二十字”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工(民)群众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农工(民)增收方式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扩大水产和畜禽养殖规模、增加劳务输出数量、发展乡镇工业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要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2.2%,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要达到40%以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龙头企业要达到12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到150个以上,带动农户要达到8万户以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风能、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模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创建生态文明镇村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设和谐新大洼的带动能力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协调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功能分区合理、交通网络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人居环境良好、现代气息浓郁、水乡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县城。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县城集中供热。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建设风格各异的小城镇和整洁优美的新村屯,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4%以上,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要分别达到28平方米和30平方米。突出抓好盘锦新港、辽河大桥、疏港铁路建设和辽滨新城区整体开发,把辽滨经济区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形成西部湿地生态旅游、中部综合性旅游和东部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三大功能区,建成全国旅游强县。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田家镇、大洼镇、田庄台镇和辽滨经济区为主轴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以“三镇一区”为骨架的同步发展、优势互补、货畅其流的商贸流通体系,增强消费拉动作用。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增加公路里程,乡级以上公路全部建成生态景观路,全面实现“村屯通”,形成“六纵六横”公路网化格局,到2012年,全县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要达到79.1公里。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建设和谐新大洼的人文环境
坚持统筹协调,强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培育文明大洼人,建设和谐新大洼”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提升教育办学水平,深化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一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到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发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地域文化,展示地域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信息现代化、群众活动普及化、艺术事业精品化,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提高群众身心健康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六)不断加强民生改善,夯实建设和谐新大洼的民本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城乡,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救济体系,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建设,确保一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医学本科毕业生、一村(社区)一个卫生所,加强农村医疗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提高信访工作法制化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深入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深化公安、司法基层基础建设,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治理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筑牢建设和谐新大洼的政务保障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自觉接受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推进政府工作规范化、民主化。认真实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恪尽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管理和培训,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务实的公务员队伍。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政风,全面建设“廉洁、高效、诚信、务实和有作为”的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实现争先升位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县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一定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一定要毫不懈怠、乘势而上,一定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抢抓新机遇,培植新优势,再创新佳绩,务求经济发展有新突破、民生改善有新举措、社会和谐稳定有新进步。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20亿元,比2007年增长31.6%,人均GDP实现3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亿元,增长33.3%;各项税收实现8亿元,增长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0亿元,增长4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8400元和7000元,分别增长1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加强财源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强化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企业运行四个关键环节,实现工业经济板块式集聚和规模化增长。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包扶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明确产业定位,形成以“三区三园一基地”为主体、以各乡镇工业项目集中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舾装码头、疏港路、航道疏浚等工程建设和辽滨新城区整体开发,宏冠大厦和会展中心要投入使用;加快推进盘锦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整体“七通一平”和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盘锦船舶工业基地内的新开项目区、王家华侨工业园和盘锦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二期)内的温州工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推进田庄台、新立、新开、新兴、唐家、东风、荣兴等乡镇工业项目集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引进项目要按产业类别优先向重点园区集中,完善税收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坚持“广招、优选、严进”原则,着重引进投资体量大、投资密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就业密集型、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好和支撑财政增长、带动群众增收的项目,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全年招商引资投资额要实现40亿元,提高园区的容积率和产出率。严格把握总投资低于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低于每亩50万元的项目入驻盘锦船舶工业基地。深化油地融合,广泛吸引油田产业项目、发展要素向我县集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要实现1000万美元,增长17%,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增长20%。坚持和完善工业项目建设县长办公会议制度,加强项目评审,严把项目入口关。认真开展项目用地清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尽快装备新的企业、形成产能。要把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和园区的投入产出比作为考核评价各乡镇、各园区的重要指标,强化督查考核,加快形成招商引资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项目推进格局。要强力推进辽宁北方石化集团石化产业园区、辽河油田海洋装备制造、南京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天津滨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大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实施,确保早日投产达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工作,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对企业家的引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扩张发展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更好地回馈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和品牌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大胆革新,以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并购、联合等方式,培植企业集团,打造产业航母,增强市场竞争力。合理配置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市场要素,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加快科技引进、普及和推广,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调动企业比效益、比质量、比贡献的积极性。全县工业总产值要实现350亿元,增长52.2%,工业税收要实现4亿元,增长33.3%,规模以上企业要突破200家,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要达到8家以上。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大力营造个人奋力创业、社会尊重创业、政府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工(民)增收,实现农村繁荣。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做好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好疙瘩楼水库、荣兴水库除险加固和老灌区改造等工程,实施好新立、新开、荣兴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水稻、水产、畜牧、蔬菜等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发挥“盘锦大米”主产区优势,把我县建成国家重要的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量要达到100家以上。加快生猪、精品渔业、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产业规模化。推进海淡水产品、皮毛动物、肉鸭等深加工项目建设,争创一批名牌产品。以南京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项目为依托,实施生猪养殖倍增计划,全年生猪出栏要达到70万头。以辽宁宏达皮草有限公司裘皮制品加工、盘锦军策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场皮毛加工等项目为依托,扩大皮毛动物养殖规模,同时积极筹建皮毛制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规范和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运销业等各类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全年要转移8万人次。加大支农小额贷款支持力度,全年要突破7亿元。同时要把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让农工(民)群众得实惠、快致富。
突出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重点,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实现22.5亿元,增长13.6%。积极推行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加快红海滩湿地公园改扩建、苇海观鹤园游乐场、田庄台文化古迹复建等项目建设,打造旅游项目精品,田庄台镇要创建全省“特色旅游乡镇”。以赵圈河湿地风光、大辽河风光、田庄台历史文化、辽滨现代工业为重点,延伸旅游线路,推出具有吸引力的“一日游”、“多日游”旅游项目。举办好红海滩文化节、观鸟月等系列主题活动。发展旅游中介服务组织,完善营销体系和服务功能。加强景区景点形象宣传,增强对外吸引力和对内牵动力,力争创建4个A级以上旅游景点、5个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使旅游业成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强势产业。全年接待游客要突破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8亿元。以兴隆三百、裕农农资、鑫正超市为带动,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货运中转、集中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构建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各乡镇、村(社区)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
充分挖掘财源建设潜力,依法治税管费,努力增加政府统筹财力。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建立严格的税收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税源的监控和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狠抓欠税清缴,确保应收尽收;加强对土地出让金及其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征管,规范各类政府资产的购置、处置行为,使各项法定收入不流失。进一步增强聚财功能,确保财政收入大幅、稳定增长。树立强烈的节支意识和过紧日子思想,严格预算约束机制,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继续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重点资金使用情况的预审、监督、检查和验收,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加强对上争取资金工作,确保实现5亿元,增长25%。
(二)注重群众利益,切实关注民生,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完成25条街巷路整体改造工程、13条街巷路排水工程、5条街路方砖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绿化水平,把县城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区。坚持建管结合,强化市容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道路、亮化、给排水、绿化、广场等工程。以“一镇六村”为龙头,以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新能源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善和转变。培育好房地产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加速湖畔花园小区、兴隆三百商住区和田家镇、田庄台镇住宅小区以及辽滨经济区生活区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房地产项目建设,城镇房地产开发面积要达到80万平方米,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同时规范房屋拆迁行为,有序推进平房区改造,做好各项物业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盘锦新港、滨海公路、辽河大桥和辽河油田快速干道建设,完成40公里老乡路改造工程。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把盘营公路田家镇至辽滨经济区段建成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景观路。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大各类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确保扩面6700人,有效开展统筹金清缴工作,发挥好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统筹城乡就业,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就业对象为重点,三级联创充分就业区域,全年就业培训要达到8500人,就业再就业实现1.2万人,并多层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对象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低保统筹,密切关注并着力解决低保边缘户的生产生活困难。认真做好扶贫帮困、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就学援助及残疾人康复救助等工作,适当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全面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大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确保新增5000户,让更多的群众看上有线电视。扎实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重点完成田庄台、东风、田家、赵圈河等乡镇供水系统改造,解决4.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当年全部实现。同时,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综合规划,强化水资源管理,保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推进“平安大洼”建设。继续巩固公安“三基”建设成果,以社会治安可控性为目标,以城乡社区警务为核心,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务工作,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维护经济秩序,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继续保持省级“平安县”称号。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建立科学规范的信访工作体系,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准入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各乡镇都要安排专项预算资金,进行公共安全隐患治理。强化环境保护,开展国家级“生态县”、“环保模范县”和省级环境优美镇村创建活动,综合整治工业污染、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城镇污染,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三)注重统筹协调,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元化投入,全面实现一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标。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和校车运输等涉及学生安全的各项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好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本科生计划,增强师资力量,推广新兴中学办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抓好培训基地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唐家等5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同时为各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X光机、B超机等设备,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和乡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实施好农村妇科病普查普治工程,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强化医疗和食品市场秩序监管,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建设,争创省“文化建设先进县”。积极改善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条件,推进乡、村文化站(室)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搞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挖掘“辽河口文化”、“农垦文化”和“渔雁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农垦博物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在大洼镇内设立文化宣传长廊,集中展示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档案管理,做好2001—2007年《大洼年鉴》的出版发行工作。以北京奥运会举办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举办好县第十九届全民运动会,培育发展一批体育产业;加强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建设,争取为20个村高标准配置体育健身器材。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强“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要取得新成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今后五年,我们要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开创新的伟业!形势催人奋进,目标鼓舞人心,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鼓足干劲,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和谐新大洼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大洼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10003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901302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102000041号
联系电话:0427-3530118